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断代百年今重现 温州人揭开传说中的紫砂画珐琅

时间:2014-05-23 来源:http://www.zisha.com

  

 

    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此中“阳羡”就是今天的陶都江苏宜兴,“一丸土”便是紫砂泥。人们只道“紫砂壶”的珍贵,却不知道还有一种绘着珐琅彩的紫砂壶更是难寻。

  本月19日,2014第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闭幕,一套名为宜兴胎画珐琅彩“琴棋书画”壶的作品(温州市邮政局已发行),获得了本届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另有宜兴胎画珐琅彩“时时报喜”壶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该活动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这两件作品便是紫砂画珐琅,正式一点的名字叫做“宜兴胎紫砂画珐琅彩壶”,即在紫砂胎上手工绘制珐琅彩料。

  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件(套)作品并非出自国内的陶、瓷之都,而是由温州宝诚贸易有限公司组织国内外专家和工艺美术大师钻研六年而得。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原理事长何天雄说,紫砂画珐琅起源于康熙朝,自乾隆之后,该技艺渐渐佚遗断代。然而,在中国悠久的陶瓷制作工艺历史中,此技艺虽只昙花一现,却已足够惊艳。1991年台湾邮政总局发行“茗壶邮票”一套五枚,其中一件就叫画珐琅牡丹紫砂方壶。

  这一次,温州人带着民间资本于历史的重重幔帐之后、自宫闱墙垣深处,将紫砂画珐琅从传说中的高台拉进了现实。“复活重生”的紫砂画珐琅壶,不仅讲述了一段失传技艺重现今夕的故事,还带出了温州人之于文化本身及文化传承的追寻。

  断代珍品:听过,却没见过

  画珐琅,起源于欧洲,大致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广珐琅”或“洋珐琅”。这种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

  “最初从国外进入的是铜胎珐琅,康熙帝对这种工艺甚为喜欢,便授意造办处及作坊匠师将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紫砂胎上,所以紫砂画珐琅是康熙帝时期,西为中用的佳作。”温州宝诚贸易有限公司总顾问李海华介绍,当时的紫砂画珐琅采取了多地合制的方式,以宜兴原矿紫砂泥为材料,在当地制成紫砂素胎,然后到造办处及珐琅作坊加工绘制,康熙帝甚至亲自设计、御审、定型。

  正因为康熙帝这个“突发奇想”,西洋来的“画珐琅”此后在中国落地,雍正、乾隆时期,画珐琅生产达到了繁荣的顶峰,然而此时,紫砂画珐琅似乎并没有继续发展。何天雄说,康熙朝宜兴胎紫砂画珐琅在康熙鼎盛时期是宫廷御用官制制品,可是后来却因为工艺技术上的某些缺陷等原因而断代失传。这种工艺上的缺陷,现在想来,大致表现在珐琅料和胎体的附着上,由于不同的颜色对温度要求不一样,所以在当时受到设备限制,颜色可能会被“吃”,也有可能会流失;还有工匠对紫砂泥粗细把握不当,容易会让图案上出现明显的气孔、针孔;另外,珐琅料来自欧洲,国内没有配方。

  由于种种原因,紫砂画珐琅如今存世很少,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珐琅玻璃器宜兴磁胎陈设档案》记载,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茶器仅20件存世,其中紫砂画珐琅壶仅5件,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旷世珍宝,这5件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种稀少,即便是陶瓷工艺家,也有很多人,只是听过,却没见过。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以“能拿到手上看看都是很难得的”来形容紫砂画珐琅的珍贵,他说这种技艺起源于皇家、深藏宫廷,也因历史和工艺的双重原因,几百年来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

苗春洪     石瓢(螳螂)

  研发之旅:6年,每一循环1600公里

      “陶瓷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双重遗产的精髓,紫砂珐琅陶是其中的重要品种之一,经过多年的研制,这一次终于克服了紫砂胎画珐琅彩的缺陷,这些样品在器型、色彩、烧制上很到位,可谓掀开了紫砂画珐琅的新篇章。”201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清宫紫砂画珐琅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耿宝昌对温州宝诚贸易有限公司组织研发的8件紫砂画珐琅壶如此评价。在此之前,温州宝诚贸易有限公司用了6年时间去重现紫砂画·珐琅。

  “本是自己收藏的,后来偶然一个机会,我从北京的专家口中,知道紫砂画珐琅已经失传断代300年,本来是失望的,但他说我喜欢,不妨投资研发。”这句话提点了李海华,于是,他和他的团队买了大批紫砂壶拿到景德镇找人研究绘画,试了很多,用的却都不是珐琅彩。

  “我们后来去北京找到清宫档案,发现珐琅料是从法国来的,是一种由多种矿物制成的颜料。”于是在2003年,宝诚公司派人员去了法国的利摩日市,这里是全球有名的瓷器之城,当地分布着很多知名瓷厂,但却都是成品的生产线,不愿意单独出售珐琅材料。在走访努力了很多次之后,他们购入了100多种珐琅料的颜色,对方工厂甚至派出专员到中国指导。

  “珐琅料和紫砂其实在原料上是契合的,它们有三种共同的成分:云母、石英和长石。”在拿到珐琅料之后,李海华等人开始了从温州到宜兴,从宜兴到景德镇,再从景德镇回到温州的三地循环的研发之旅:买宜兴胎,到景德镇画,失败,继续买宜兴胎,继续到景德镇画……针孔、掉色、“炸”图等失败的情况反复出现,因为来往了太多遍,他们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牢记于心,一个循环恰是1600公里。

  进阶工艺:保持紫砂特性,同时达到晶莹如玉

  在这六年的反复实践中,李海华的团队和宜兴、景德镇两地的大师通力合作,采用宜兴原矿紫砂泥为材料,通过史实资料与原器型的参照来探讨宜兴胎画珐琅官窑茶壶的工艺,他自己也参与到画、烧的过程。

  “温度、调色、工人手法、上色过程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生于宜兴制壶世家的陶瓷艺人程建云烧坏了上万把紫砂壶,国家一级画师、近60岁的蒋海兰在画珐琅彩的过程中曾因图案炸开、出现针孔而伤心落泪。

  直到2012年,经过反复实践的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

  在何天雄等专家看来,这批紫砂画珐琅集官窑器型与紫砂壶实用性为一体,解决了过去的珐琅表面色彩比较暗淡,着色面出现芝麻点、颜色之间互相排斥等工艺缺陷,因为胎体不施釉,保持了宜兴紫砂胎宜茶性、透气性和可养性的同时,画珐琅达到鲜嫩光亮、晶莹如玉的质感效果。

  “关键是生成工艺的过程。”李海华说,他们花6年时间逐渐掌握了制作工艺技术的流程:在紫砂素胎上用双钩法将线条勾好,中间上珐琅白,然后放入电炉烧制8小时;绘制具体的图案,然后再烧8小时。一只成功的紫砂画珐琅壶反复烧制最低达五至六遍以上,对烧制温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不同温差的烧制。“环环相扣,所以每一个成品的诞生,所有环节都要到位。”一般来说,单纯画上珐琅彩的过程就需要4人花去10天时间。

  自成品出炉以来,温州宝诚贸易有限公司的团队还在继续升级工艺技术。色彩鲜艳、发色纯粹,图案有立体感、明暗面,遵循工笔画规范,表面滑润、有玉质感等,都是他们对于作品的要求。

TAG关键词: 编辑:清欢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