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李昌鸿:顾派正流 弘扬传统

时间:2016-12-26 来源:http://www.zisha.com

  传统对于很多紫砂老艺人来讲是他们一直坚守的“艺德”,尤其是在紫砂这样一个讲究师承流派的圈子中。当我们的记者第一次拜访李昌鸿大师的时候,正赶上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李昌鸿跟往年一样正在祭奠先人,之后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少年求学 奠定艺术基础

  回忆起自己的从艺道路,李昌鸿感触颇深。1937年,他出生于宜兴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因为是家里的独子所以一直格外重视教育培养。自小就受过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有着完备的国学基础,写着一手漂亮的书法。

  少年时代,他毅然决定前往南京求学,或许是命中要走艺术这条道路,让李昌鸿有幸结识了南师大教授杨建侯,在杨建侯的悉心指导下,李昌鸿开始涉及素描、造型、国画等艺术形式,可能当时李昌鸿自己也没想到这为以后走紫砂创作的道路带来了多少别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圆鼓

李昌鸿:《圆鼓》

  师出顾派 师法传统

  1955年,回到家乡宜兴的李昌鸿决定报考宜兴紫砂工艺厂,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顺利成为一代壶宗顾景舟的入室弟子。

  “顾老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要尊重传统。”李昌鸿向记者表示道:“这个做壶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基本功是关键。比如你一块泥料你要拍打多少下最为合理,这不是凭空想象的,凡事都有法,这个法那来的?老祖宗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为什么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紫砂拍打成形,就是我觉得现在做壶的人有些随便,不负责任,市场经济形式好,一些人就自己杜撰走捷径,亦不管操作手法,亦不管理解操作规程,亦不管是人家的创作专利,亦不问人家的姓名,拿来为己谋利,只要做出一个有身有盖有嘴的壶就到市场上炒作一番,产量是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紫砂是和文化结合的起来的一个艺术门类,是要融入艺术家智慧的,只有去伪存真,坚持传统,这才是紫砂的未来。”

  在严师顾景舟的培养下,三年的学艺时间对于一个将紫砂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一部分的李昌鸿来说完全不够,要钻研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把制壶的手艺学到家,那将停留在一个匠人的水准。

  “如果把紫砂壶片面理解成一个喝茶的工具的话,那就是又丢掉传统了。”李昌鸿说:“紫砂壶从明代开始便与文化相结合,与文人相沟通,比如最早的供春壶,供春就是受到银杏树干上的树臃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一个样式,为什么经过几百年的锤炼供春这个创作的壶还这么受欢迎?因为这里面蕴含着长寿的寓意,这与中国人追求养生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也与文人分不开,供春的主人吴颐山先贤是个有学问的人。好的紫砂壶,能传承下来的紫砂壶,一定是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不是简简单单模仿一个器形。顾老的精神也是如此。”

  投身管理 不忘精研壶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紫砂人的条件很艰苦,收入很低,李昌鸿在教学徒之余,还经常加班加点完成厂里下达的任务,一有空就去顾老处精研壶艺,最忙的时候一天三处跑,却乐此不疲,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厂里希望他能走到领导管理岗位上去,要是一般的人早就欢欣鼓舞的前去上任了,这却让李昌鸿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制壶、研究紫砂、制作精品,割舍不下一个紫砂人最淳朴的情感,而另一方面组织上的决定又难以回绝。于是,厂里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允许李昌鸿在他妻子沈蘧华的工作台旁边保留一张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台,在不影响管理的前提下可以继续紫砂壶的制作和创作设计的研究。

  在聊到这段往事的时候李昌鸿说道:“那时候做领导最重要的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每年的广交会是重头戏。外国人对紫砂做的东西不怎么了解,将紫砂做的茶杯戏称为‘巧克力色的壶’,有的外国人甚至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采购紫砂厂的产品。为了打消外国人的顾虑,我委托专门的科研机构出示了相关的科学数据,用科学的数据告诉外国人这紫砂是无害的,并且对健康有益。”说到着李昌鸿顿了顿,接着说道:“还有一次,跟日本客户谈业务,因为日本地少人多家里普遍较小,大的紫砂器物不符合他们使用习惯,日商提出能不能专门为他们设计出小一点的紫砂器。当时我们都没有这个创新意识,但既然日商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便用稿纸设计出了几款小巧精致的款型交给日商选看,日本商人看了非常满意立刻拍板:成交。于是立刻将图纸寄回宜兴投入生产。因为是新产品所以价格高,为国家创造了利润。”

  昌鸿 曼生十八式

  李大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潜心研究,奔走各大收藏馆与收藏家,对实物进行研究,从中吸取前辈的精华,领悟精华,结合自己长期沉淀的知识,反复绘制图集,现已定稿,并开始制作,是最近一个时期作品的代表,逐步刊登供壶友鉴赏。(部分手稿,技术参数保密)

  竹简茶具 为国争光

  时间很快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走出宜兴城”成了宜兴紫砂人共同思考的命题,把紫砂文化传播过长江、越过黄河、传遍全中国的各省份,也传播出国门。1984年,李昌鸿沈蘧华夫妇创作设计制作的紫砂壶“竹简茶具”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品优秀奖,因此推荐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的参评。德国是个非常重视设计的国家,讲究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竹简茶具”牢牢的切合了这个主题,在观众评选中以最高票和同时参评的紫砂百寿瓶获得金奖!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引起轰动,这在80年代是一件为国争光的大事,为了庆祝荣誉,表示郑重,颁奖地点设在了人民大会堂,当把金奖杯带回宜兴的时候,整个县城沸腾了,这是属于整个宜兴紫砂人的荣誉。

  谈到“竹简茶具”这件作品,李昌鸿说:“其实最难的是设计阶段,当时初稿设计的圆形竹筒模仿中国传统的竹简造型做一把紫砂壶的想法,但试着做了几个样式都不满意,看上去不像竹简,更像竹筒。很苦恼,我有一个原则,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对不会拿给别人,宁缺毋滥。于是就把壶放那等到有灵感的时候再做。我夫人沈蘧华也天天在改在起草稿,她灵机一动,把圆形的壶身拍打成一个扁长成方形的,竹简的形象立马呈现在眼前,我过来一看激动的不得了,彻夜难眠啊!之后又在壶上添加了更具中国符号的中国结,壶身上刻上《孙子兵法》,一把大家现在看到的“竹简茶具”便创作设计成功了。”

  正是因为这把“竹简茶具”奠定了李昌鸿在国际上的名声,德国人这样评价道:“竹简是中国最古老的书,这把壶中流淌出的不是茶水而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在这次采访即将要结束的时候,记者意外地在李昌鸿工作室里发现了一组四条屏花鸟画,画面上古意盎然、婉转有味,打听之下才知道这是李大师在平时制壶之余自己创作的国画作品。不由心生敬意,传统的中国画不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体现吗?

TAG关键词: 编辑:小鹿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