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王国良:紫砂情语

时间:2014-12-05 来源:http://www.zisha.com

  谈起紫砂壶,20世纪50年代的紫砂“七大家”就不可不知。作为“七大家”之一的王寅春,制壶成就斐然,方壶和筋囊壶尤为精良,名噪一时。在晚秋时节,记者有幸前往宜兴丁蜀镇,走进了这个紫砂世家,采访王寅春之孙王国良及妻马新琴(作品落款马新勤)。而今,两人及女儿都投身于紫砂事业,用心传承着这门家族手艺,四世制壶,多么坚韧的手艺精神啊。

  壶有百种,技各不同。只是一尊品茶的器具,但就在雕琢与把玩之后,便能听到它藏于深处的千言万语。8岁之前,王国良还嬉闹于爷爷王寅春的大车间里,还全然不能理解紫砂壶所特有的魅力。只是有一次,看着偌大的车间里,20米长的工作台挤满了制作壶器的忙碌的大人们,而爷爷独自在门口角落的工作台上悉心研究制壶技艺,那认真纯粹的眼神,只是望了一眼便难以忘却。就在一瞬间,他喜欢上了这门充满魅力的手艺。

  70年代,也就是大学时候,王国良开始接触紫砂壶的加工制作。父母开始在生产队里加工做壶,他就帮忙打下手:打泥片、上浆、送泥胚,大抵都是一些琐事,却唤起了儿时在爷爷车间里的点点滴滴。1986年,他跟着父亲进入紫砂工艺三厂,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设计与制作,从1991年开始,专职于紫砂壶制作。创作初期,他往往要不断翻阅爷爷的经典作品,向叔父们虚心讨教,大到壶身造型,小到壶把与壶身的细微贴合,他日以继夜的反复琢磨着。

  即使好不容易出一件良品,他却还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他时刻记得爷爷的一句话,好的壶自然会说话。他的梦想,便是创造出一把把言诉情语的佳作,把自己对紫砂的深情,告诉每一个爱壶、懂壶之人。

  回首自己第一件满意之作《三足如意》,如今的他依旧感慨万千。查阅大量资料,脱胎于古代香炉之形而演化出三足鼎立之势,壶钮处是飘逸流畅的如意纹饰。正是从这件作品开始,王国良用每一次的惊艳,让不善言辞的自己却与紫砂爱好者有了最真实的沟通,也让每个人去了解这一壶之间的静默言语。

  如果说王国良的壶语是深沉的、清新俊逸的,那么夫人马新勤的作品则是诉说着灵动与温婉。

  马新勤的紫砂壶与人如出一辙,精致细腻自然不必多说,而唯有灵动之感是难以临摹的。从未有制壶基础的她,在嫁作人妇后,却有了想要尝试的冲动。在她的形容中,紫砂壶是一种令人好奇却充满温度的器皿。这种温度并不是来自壶本身,而来源于内心的悸动。也许冥冥之中就与王氏家族结下了缘分,马新勤在制壶上的天分让王国良也为之诧异。从1984年开始学习壶艺制作,她在壶中注入了割舍不断的情怀,赋予它生命,倾诉属于自己的轻声细语。

  紫砂壶占据了马新勤生命的全部。她说,自己只出过两次远门,都是因为展览的需要随行。从白天到深夜,她的脑海中总是在不断构思新的创作,用笔纸静心记录下每一刻灵感瞬间。至于自己的壶是哪一派风格,她只是腼腆一笑,无法概括也无需概括。多年下来累积下一票粉丝,他们说,你的作品摆在众壶之中,一眼就能相知相识。这可能就是马新勤紫砂壶最直接的倾心之语,那是充满着灵动韵律的小调歌唱,在线条和弧度之间流露着几多柔情,叫人回味无穷。

  细细聆听,你在这些绵软之中又能察觉到一丝执着。她对壶艺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即使只是差之一厘,也必定推倒重来。就是在最近烧制的一批新壶中,壶盖与壶身那用肉眼难以分辨的差池,她却分外在乎。16只壶盖全部销毁又重新烧制,一个女子的韧劲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敬佩。不耐寂寞与坚守,何来马新勤的壶之妙音?这也许就是她拥有那么多藏界知音的原因。

  得益于夫妻二人的熏陶,女儿也跨入壶艺制作之路上,风格却截然不同,仿佛并未得之于父母。马新勤说,制壶本就是一件沉心静气之事,倘若全是自己教授女儿,只怕让她多一份娇气。这几年,女儿的壶语也日渐显现,不似夫妇二人的宁静致远,却有了一番清新之意。闲暇时,一家三口也相互交流、切磋,赏读王寅春的精作,享受着这份家庭的自信与荣光。从父辈代代传承,壶语也历久弥新,韵味悠长。

  这自然是一件品茶的器具,但正因有心之人的钻研与幻化,紫砂壶能传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悟。王家制壶的使命和光辉远未停止,王国良一家依然在坚守与希冀:愿更多人聆听紫砂壶语,为情所迷。

TAG关键词: 编辑:rd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