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演变

时间:2010-07-28 来源:紫砂之家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中国事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旧生长着很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中国事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纳贡皇帝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续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出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纳贡中心朝廷。年龄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良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正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骚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奠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chuǎn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由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式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出产发达,泛起良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进步,不断改进。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别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空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因为饮茶与禅宗关系紧密亲密,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出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流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代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很多闻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tónɡ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触苍生三部门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也颇为独特。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糊口的必须品。宋徽宗造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字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进步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很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出产上有很多发明创造,绿茶出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出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泛起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夸大品茶时对天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天然、回归天然的高雅流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流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天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形状与内质的改善与进步。散形叶茶中的很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壮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流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流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糊口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流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流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糊口的形态和糊口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还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由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央,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壮盛时期。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