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泥料 >> 学院详情

紫砂泥料的优劣

时间:2009-12-09 来源:紫砂之家

  1.紫砂泥料的优劣区别紫砂的分类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不管是哪一种泥料,都必须符合几个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颗粒质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曾双重气孔。
  紫砂泥料的优劣,主要也体现在以上的特征上,经过泡养,颗粒质感圆润,饱满,砂感很强。双重气孔可以保证紫砂器皿的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质。市面上一些劣质泥料通常是用普通的有色黏(陶)土,粉碎后加入色料拼配而成,就颗粒结构看,缺乏原矿紫砂矿料质感的丰富性,断面结构也非常单一,玻化明显,没有紫砂泥料砂质颗粒的不均匀状态。优质矿料加工成泥的流程也必须科学、合理。现在丁山许多“练泥人”没有理解紫砂的特性,在练制过程中不注意颗粒结构的合理搭配,一味的机械粉碎过筛,导致泥料质感过分均匀,不仅机械强度降低,而且破坏了颗粒分布的合理结构,致使紫砂表面的质感单一,不能充分展示紫砂材质美感。紫泥矿料中最典型的结构可以从半壶底皂青泥料看出,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质的原始美感;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有质感。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艺人来说可塑性要强.成品率要高。过去,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对低些。
  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相互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双重气孔并不是只有紫砂材质。紫砂有地域性,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地方有和宜兴紫砂质感相仿的泥料。       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许多壶商在泥料上做文章,因为说法不一,所以很容易混淆视听。不管怎么说,面对“噱头”,只要不被花言巧语迷惑,坚持原矿料,在没有明白之前不玩杂料,就会少犯错误。
  利用捶打增强泥料的致密性,主要是指是压缩泥料中团状颗粒和微小颗间隙空间。泥坯沾接是一个物理过程,沾接强度主要取决于水分空间,重新充填程度,烧成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主要取决于泥料成分结构。烧成以后沾接部位的强度(可以是正或负)主要是后者决定。并不是所有添加化工元素都是有害的,以前一厂的上等泥料大多加如化工原料拼制而成。我认为大前提是添加料不能有害健康!
  泥料主要看质感是否丰富,以及泡养效果。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以前色料主要是作为装饰土使用。目数是指原料粉碎的颗粒大小程度,和泥质好坏没有关系,只和烧成质感有关。
    2.紫砂泥料的发色泥料发色指紫砂泥烧成中发生的色彩变化。紫、红、黄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的不同,加工过程的差异,以及窑烧时温度等各种因素,其发色变幻莫測,变化微妙,巧夺天工。经严格的筛选加工和配置,才会产生色彩斑斓的五色土,常见方法有:(1)筛选各种纯净的泥质加工处理。(2)不一样的泥相拼配,可以塑造成多种泥色。(3)用不同颜色的泥条放在一起扭绞形成,多种颜色对比成为绞泥。(4)将泥混合掺入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颗粒,产生颜色深浅效果。(5)将泥混合掺入不同大小的颗粒,产生梨皮效果。(6)在泥料里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使色泽丰富,提升明亮度。(7)在泥料里加入适量的氧化锌,使泥料在烧窑时降低烧成温度。
  3.紫砂泥料的品种不同泥料相拼,加入适量氧化物,又会产生各种色泽变化,又形成许多新的泥种。如:团泥朱砂泥、菜茄泥、豆碧泥、墨绿泥、天青泥、绿泥、枇杷黄色、葵黄泥、赤鳝泥、黄金桂花泥大红袍泥、嫣红泥、朱泥、黑铁砂等,常用的泥色相拼有:(1)本山绿泥与适量紫泥相拼,调制成团泥。(2)伏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调制成朱砂泥大红袍泥、嫣紅泥。(3)白泥适量加入铁红粉,调制成朱泥。(4)紫泥适量加入氧化锰,调制成深褐色。(5)紫泥适量加入氧化鈷及氧化锰,调制成黑铁砂。(6)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适量加入铬绿,调制成菜茄泥、豆碧泥。(7)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氧化鈷,调制成墨绿泥。(8)本山绿泥适量加入氧化鈷,调制成绿泥。(9)本山绿泥与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适量加入铬锡黄,调制成枇杷黄色、葵黄泥、赤鳝泥、黄金桂花泥
   4.相关紫砂泥料详解。天青泥天青泥就是底皂青料,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当时好泥料的要求应该符合几个条件,烧成温度低,容易出水色,成形塑性好,颗粒圆润。而好的底皂青矿料能符合这些条件。对照书上记载的图片,如杨凤年竹段壶,就图片看颜色,质感和底皂青矿料烧成颜色无异。天青泥应该是指的原矿,不是烧成颜色。弱还原气氛中比较容易烧出此效果,底皂青矿料应该和古籍中记载的天青泥是同一种矿料。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因此看不见“淡墨”色效果。
  朱泥朱泥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泥种。其实我们只要牢牢把握住“颗粒、质感以及透气”这两特性,就很容易区分。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误解,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朱泥作品并不是这样的。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在加制作者对朱泥泥性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朱泥不神秘,看质感,看色泽,质感不张扬,颜色不妖艳。朱泥中的铁质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好的朱泥壶泡养以后有“透感”,表面颗粒感也比较丰富,断面结构也成双重气孔,在烧成温度正常下透气性也比较好。朱泥因为可以不加粉碎即可直接成泥,因此矿源干净的话,陈腐时间意义不大。
  朱泥中有人掺入紫泥颗粒,或者朱泥自身的粒子都有可能四是红的。黑心的颗粒大多是铁质。朱泥壶摔破了,断面颜色较暗是正常的。因为朱泥的着色离子是铁离子,朱泥壶表面相对断面氧化充分,断面的颜色偏暗是正常的。赤色的泥料烧成试片和黄色泥料烧成试片色泽,质感完全一样。   
   朱泥是对历史上红泥制品的称谓。现在为了区分纯粹的原矿朱泥和拼制的加入色料的红色泥料。将后者加入红色料的拼制泥料称作红泥。原矿类红色泥料称作朱泥。细分成本山朱泥(黄龙山),赵庄朱泥(俗称赵庄小红泥),伏东矿料不适合做壶一般用作浆料,作为抵挡产品的挂浆使用。
   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宜兴方言“团”和“段”同音。天然团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强,砂粒丰富。用绿泥和紫泥配制团泥质感较差,用后无滋润感,易“吐黑”。近期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交会处因为作路,挖出了一些团泥原矿。
  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天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富。劣质“团泥”烧成后颜色发暗,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几乎看不见砂质。典型的就是市面上“黄朱泥”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出自黄龙山的矿料称之为本山泥,如本山甲(夹)泥,本山绿泥等。所以只要产于黄龙山的矿料称作“本山团泥”是完全可以的。
  天然的团泥只要烧结,不会“吐黑”。团泥矿料中紫泥和绿泥共存状态是片状结构,不是星点式的。本山绿泥假如不加拼制,直接成泥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艺人会加入少许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
  团泥中的紫泥料软化,在制作时被“明珍”压碎,造成“拖尾”现象,团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烧成温度,会呈红色或紫色。拖尾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同颗粒软化度不一,在制作时“明真”打来时将其压碎,造成拖尾现象。一般配制团泥相对比较容易出现此类现象。
  “吐黑”主要是指质地疏松“团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吸附黑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做功到位,烧结度合适。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造成配制团泥吐黑主要是,烧结度不够,形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疏松等原因。优质的天然原矿团泥通常不会出现此类的情况。一般好的泥料表面质感砂性重,俗称“骨多肉少”。这类的团泥相对比较好,泡养以后颜色愈来愈“沉”。不会吐“黑”。
  底皂青底皂青泥料在长时间陈腐后,假如使用时艺人不注意,很可能在烧成成品上产生黑色晕纹.因此艺人在用陈腐时间较长的底皂青原料时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制作。
  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
        当地所谓的“皂青”是指用稻草灰和石灰混成的一种青灰颜色。主要是用作建筑物上的涂料。底皂青原矿的颜色很接近“皂青”色。这也是我把“底槽清”写成“底皂青”的原因。
  弱还原气氛中比较容易烧出此效果。底皂青矿料应该和古籍中记载的天青泥是同一种矿料。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因此看不见“淡墨”色效果。
  底皂青是优质紫砂矿料。黄龙山四号井是和其他黄龙山矿井一样仅仅是夹(宜兴土话读ga)泥矿,而且四号井早已废置。底皂青矿料也不仅仅出在四号井,黄龙山其它矿井都可以出优质的底皂青矿料。
   底皂青矿料相对比较容易分清,细看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底皂青矿料中的绿色“鸡眼”粉碎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因此底皂青矿料做的壶表面会有“金砂隐现”的说法。
  紫泥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以前一厂的“紫泥”主要是指厂内没有添加其它原料的紫泥原矿的成料。主要生产大路货的花盆和低档产品。
       拼紫和特拼用来制作高档产品。四号井和其它矿井都有紫砂矿料,包括露天开采的原料。当时有宜兴原料总厂提供矿料。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试验报告和证明。就矿料而言,现在的和以前的没有任何区别。拼制泥料的质量因为成分不一,泡茶效果可能会出现差异。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
       石黄石黄作为原始的熔剂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烧结温度,从而达到表明滋润的的视觉感受。长时间陈化的泥料颗粒圆润,相对容易泡养。老茶壶在显微镜下看颗粒大多比较圆润。而新料因为大多是雷蒙机粉碎,真空机炼制。试片在显微镜下颗粒有比较锋利的锐角,这也是新料烧成后感觉较涩的原因之一。
       清水泥清水泥是成泥方式。所有泥料都可以用此种方式成泥。但是目前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紫泥,或者底皂青矿料不添加其它矿料直接成泥的成泥称作“清水泥”。
       墨绿泥墨绿泥是从民国陶业工厂开始,把氧化钴掺入泥中配制墨绿泥的。不过那时的墨绿泥只是用来装饰、点缀,几乎没有全用墨绿泥来制作茶壶的。
       降坡泥降坡泥是指在宜兴鼎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是穿越黄龙山、贺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该泥料,因为接近青龙山(石灰石),富碳酸钙(天然熔剂原料),所以烧成成品水色滋润,烧成温度偏低,质感非常漂亮。在该处发掘了许多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天然团泥)。
  5.紫砂泥料的烧制名词简介烧结烧结度高声音相对较脆,吸水率低,颜色滋润。烧结度偏弱,则向反,敲击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晦涩无光泽。主要是第一次烧成烧结度不一。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成色会润一点,烧结度相对底一点,则捂灰以后会感觉壶表有些“涩”,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声音沙哑还是清脆主要和烧成玻化程度有关。
       焐灰"焐灰"是老的说法,就是将烧嫩欠火或其它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陶瓷钵头内,再用柴草灰焐好密闭,在低温缺氧状态烧制(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低价状态成现灰黑色的原理)。紫砂壶焐灰,因为效果特殊,有"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美誉。如今,因为掌握"焐灰"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且焐灰容易出问题,成品低,有人便用化工料配制近似焐灰效果的仿焐灰的泥料,使紫砂焐灰蒙受了"不白之冤"。
       焐灰"实质就是还原焰烧成,它的着色离子还是铁离子,主要是高价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还原成低价的铁。因此使用是对人体没有半点危害的。一般加色料的壶因为工艺方法不一样,通常质感很差,颜色可以接近,但质感平滑,颗粒感差。
   焐灰以前时对紫砂器烧生(俗称欠火)的一种补救措施。因为器泡养后效果特别,象"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焐灰壶身份比较特殊,有人专门进行将烧制的茶壶进行焐灰,如清末程寿珍就有许多焐灰的作品,专门进行第二次烧成焐灰(价格也比原来不焐灰的的要贵一倍)。理论上只要是着色离子是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都可以烧制。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焐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朱泥类结晶程度较高,出现液相相对较早(温度偏低),因此焐灰成功机率趋近零。焐灰壶底皂青矿料把握相对大些,掺和其它色素的可能会发生花壶现象。
        焐灰本来就是窑变现象。不过只是人为操纵下的窑变而已。一把成功底皂青焐灰,颜色应该是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保持原料的颗粒质感,和其它拼制黑料区别,拼制黑料,相对颜色呆板,质感较弱。
       团泥不可以焐灰。用本山绿泥配制泥料,因为结构相对疏松,泥门不紧就容易吐黑。本山绿泥通常不可以直接成泥制作作品,这是配制泥料的常识。吐黑是因为泥质结构疏松,而本山绿泥正因为烧成结构疏松,所以不可以直接成泥。优质的天然原矿团泥通常不会出现此类的情况。
        黑色斑点可能是泥料中的铁质.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朱泥中的铁质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拖尾拖尾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同颗粒软化度不一,在制作时"明真"打来时将其压碎,造成拖尾现象.一般配制团泥相对比较容易出现此类现象.团泥中的紫泥料软化,在制作时被"明针"压碎,造成"拖尾"现象.团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烧成温度,会呈红色或紫色.泥料上的黑色晕纹底皂青泥料在长时间陈腐后,假如使用时艺人不注意,很可能在烧成成品上产生黑色晕纹.因此艺人在用陈腐时间较长的底皂青原料时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制作.原矿料长时间陈腐后,成品容易产生"黑色晕纹"到底是何种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按我得看法,在储存过程中着色离子游离集聚的可能性较大.紫泥(没有添加色料)类的原矿泥料出现该现象的可能性较大.老壶中也有此类现象.但较少.因为以前艺人用泥的习惯和现在不同,以前的艺人在用泥前,会把将用的泥料重新杵过,而现今艺人因为习惯用不需要杵打的真空泥制作.因此在用手工泥料时常会范此类错误.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