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天啦!这样的紫砂壶居然人人喜欢

时间:2016-12-19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神仙似的异僧指点“富贵土”,故事版的书童供春偷学制壶技艺等等,今天我们有理由从历史与科学结合的高度,理性的来看看为何人人都喜欢紫砂茶壶的话题。

  一、历史筛选与科学验证中华陶,其中有陶壶,已有2万年历史。宜兴制陶最新考证也有6千年历史。紫砂陶是宜兴陶的一品,由陶土到紫砂陶,从大砂缸到小砂壶,是从远古一步步走来,因之,陶壶、紫砂壶是陶工制作的,找不到“第一位”创造人。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依然是宜兴的主流观念。而我从中华茶文化、陶文化的发展来研究,认为紫砂壶攀登上“茶具世间称为首”的宝座,是从朱元璋费团茶引来“饮茶方式”的变革开始的。从1391年农历九月十六朱元璋下诏到1597年茶人许次抒写作《茶疏》,历经200余年,茶人从金壶、银壶、铁壶、瓷壶、陶壶等的泡茶实践中,在“什么壶泡茶最好”的探索中,筛选出“泡茶莫妙于砂”!200余年的泡茶选中紫砂陶壶,实质上是对“煎中药陶壶最好”的验证、回归。今天,煎中药依然用陶壶。唐宋重茶盏,明代壶风行。当代液体茶,七彩塑料瓶,是茶具演化的大致足迹。1979年左右几所大学以茶具材质为题作专题研究,证明紫砂泥矿料是目前发现的物质中“最适于作茶具的材质”。

  茶人凭泡茶实践从众多茶具中选中了紫砂壶,科学研究验证了紫砂泥是“最好的制作茶具的材质”。

  二、发味留香追求茶的色香味细微的差异,并在寻觅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是中国茶人千古不变的生活艺术化的理想境界。一杯好茶来自茶、水、器、技艺与环境的和谐共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因之,探索“茶与器”之间的配合,探讨“何种茶具最适于茶性”,成为茶人的各抒己见的一个话题。唐代的陆羽、宋代的宋徽宗、蔡襄,明代的朱权、许次抒、文震亨、林古度,清代的李渔-------从泡茶法的发展来说,对茶与器有直接关联的文字记载的文献主要有:1440年左右,朱元璋下诏推动泡茶法之后的半个世纪,他的儿子朱权在《茶谱》记录了1391年到1440年推行散茶的茶事实践,围绕“哪种茶壶益于茶”的课题,提出自己的回答:“茶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锈,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

 

  1597年许次抒写作的《茶疏》中说:“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饶州,即景德镇一带,这里说“极不堪用”不是其色其型,而是指泡茶功能不如“大而不雅”的紫砂壶。一百年前朱权“以瓷石为之”,百年后许次抒记下茶人最新体验,景德镇的精美瓷壶“极不堪用”,而紫砂陶壶“大为时人宝惜”。泡茶似同煎药,茶药一理,紫砂陶壶泡茶宜于发味留香,泡出原汁原味的好茶。

  1644年前文震亨在《长物志》的卷十二《茶壶茶盏》一节里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更为实用。”第一位写出紫砂壶在“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是晚明诗人林古度(1580——1666)。史载林古度是为人品、文品皆高的诗人、出版家。他看到冯可宗为“徐友泉壶”的“造像”后,写作了《陶宝肖像歌》。由此,紫砂壶“世间茶具称为首”之评说,不胫而走,逐渐为人们公认,也为紫砂壶登上茶壶王位敲了定音之锤。1671年即康熙十年,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李渔之说,一讲砂壶好,不仅好,可堪称妙;其二,各地制作的砂壶,皆不如阳羡精彩;其三,这些是当时茶人都知道的事啊!茶是一位中药。陶壶最适于煎药,紫砂陶壶最宜于泡茶,从 1391年到1671年的280年间茶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宜于茶性、发味留香,是紫砂茶壶区别于其他材质的特质,正是这一特质奠定了它在茶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三、过夜不馊用紫砂壶泡茶“过夜不馊”是其最为迷人之处。

 

高升四方

贺杨:《高升四方

  宜兴紫砂矿料收藏家顾新洪先生说:“夏天泡一壶茶,看它七天会不会馊,这是纯正泥料的标志之一。宜兴紫砂泥料不同其他地方的紫色泥料的不同点,便是泡茶过夜不会变质。”北京壶友陈子伟先生也有此法来鉴定泥料优劣。他们的办法是几位朋友把新买来的壶,同时泡同样的茶,一并放置21天,然后看哪把壶泡的茶水变质了,哪把壶的茶水汤色如新。数年来,陈子伟先生的几位壶友都用此法作材质的鉴赏,其意深邃、其乐无穷。

  我曾有意识地做过试验,纯正的宜兴紫砂泥料壶泡茶,夏天一个月不馊,冬天三个月不变色、不变味。

  紫砂壶“泡茶过夜不馊” 的奇妙功能是如何发现的?据当地传说是一位老木匠偶然发现的。这位木匠在参与一座庙宇建筑时,将他随身携带的紫砂壶遗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了。工程结束了,脚手架也拆除了,老木匠才想起紫砂壶还放在大梁上。后来,他想了好多的办法,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取回他的心爱之物。爱物失而复得是为一喜,令他更为惊喜的是,壶的茶汤色依然、茶味没馊。当时正值盛夏,剩饭剩茶不要说几天,就是过一夜,也会腐败变馊。于是,“紫砂壶夏天泡茶过夜不馊”神奇功能,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好奇的人们,屡试不爽!今天,生活的丰富美好,谁也不会喝过夜茶了,也不在意其“过夜不馊”的功用,可是它的神奇美妙却深深地躲进大家的心田。作为有心人的陈子伟等壶友坚持用“21天不馊”的实事,来鉴赏紫砂泥的纯正与否,可谓是一条民间的宝贵经验。我也一直采用此法。四、变色韬光纯正的紫砂泥料有三个变色韬光的机会。其一、是不同的窑温,紫砂壶会烧出不一样的壶色。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说:“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当代紫砂艺人更为自觉地“向泥料、向烧窑的技艺”,索求“窑变”的可遇不可求的神奇变化。其二、泡茶之中壶色的变化,尤其是一段时间不用的壶,色彩呆滞,了无生气,而用热水一烫,溆茶注水,便会立即鲜亮活跃起来。看泡茶之时,紫砂壶色彩、光线的变化,是一种无尚的享受。其三、养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岁月、使用、把玩,紫砂壶的色彩、光线,一直在发生着悄悄地变色、变光,越变越美,跃入“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的境界,荣获“紫玉金砂”的美誉。

 

  “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的紫玉金砂,深深地融进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在探讨中国的美学思想时,人们往往是从绘画,从书法,从诗词,去取材,去概括。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却力主说:“我们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说了两点。一、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不单表现了高度技巧,而且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表现了工匠自己的美学思想,正像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二、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表面上多么的虚幻,如庄子,但严格讲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对当时的工艺品、美术品的批评。宗白华概括说:“实践先于理论,工匠艺术家更是走在哲学家的前面”。(见宗白华《意境》)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美学家总结出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始终的两种美感,两种美的理想,都起源于古老的工艺品:陶、彩陶、青铜器等等。这美,一种是华丽繁富的美,一种是平淡素净的美,尤其是魏晋六朝之后,中国人更崇尚自然、朴素、平淡之美。这就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认为“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刘熙载《艺概》中说:“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写文,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长江之水出三峡而入江汉。

  简述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我们不是可以更清楚认识五百年的紫砂发展的美学内因吗?紫砂陶艺是古老的彩陶一脉相承的美术工艺品,而且是更具千古积淀、更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有过宫廷用品的辉煌,也有过“本色”的异彩。今天,人们似乎更爱“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的紫泥之作。

 

  养壶,正是玩壶人追求紫砂泥自身肌理的美。它是玉的审美观的延伸、再现、生发,是中国人“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的美学思想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观念的具化,是中华民族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触趣味高超、形制优美的物质环境,所追求的的一个水平文化尺度。五、把玩境界紫砂壶从羊角山老窑到吴仕的“供春壶式”,从烧水、煮茶的壶,到“大而不雅”的泡茶壶;从“大而不雅”的大壶,到时大彬“三大形制齐备”的小壶,人手一把的小壶,终使紫砂壶从“日用品提升为文房雅玩”,完成了他走向”文人壶“的华丽转身。

  宜于把玩是文房雅玩的一个标志。时大彬接受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变大壶为小壶”,是紫砂壶转变为“把玩”品的一大亮点。我一直呼吁“把玩”是审美的,并写过不少短文予以探讨。

  我在《紫砂壶艺术性的考察》一文说:“从文化而言,如果说紫砂壶“益于茶性”是她的材质动力,那么“宜于把玩”则是她的文化动力。中国人八千年前有了佩戴的首饰,三千年前玩起来玉,一千年前相继玩起了玲珑盆景、假山奇石-----有了这健康的玩文化,才使得明代的文人感悟于紫砂壶的“宜茶之妙”,又为其“大而不雅”而惋惜,于是有了陈继儒等人“变大壶为小壶”的建议,有了时大彬为文人创作“文意壶”60年的拼搏,才有了“益于茶又宜于把玩”的紫砂壶,也就有了中国文人玩壶的第一人——陈继儒。

  玩,玩物,玩自己喜爱之物,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心理享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玩,是艺术欣赏的一种形式,其外是物质的,其内是意识的精神的文化的。玩紫砂壶亦然。书画要有“停顿效应”,读者见它们愿意驻足,细心品味,那你的作品才有艺术力量的价值。但那书画不能用,郑板桥的《兰竹图》的竹子不能晾衣服,唐寅的“画中人”也不会变成一个漂亮的媳妇。紫砂壶则要有“把玩效应”,茶人爱壶,爱不释手,品茗把玩,人们才会在“玩中”、在“起尝一瓯茶,行读一卷书”。对于紫砂壶来说,买时人们着眼于“中看”,而日常品沏茶来,那“中用”、“好玩”,便是第一位的了。玩着玩着,如“不中用、不中玩”,一用、一玩就心烦,那“中看”也会变为“不中看”的。她的把玩美,不美在形态视觉,却美在于形态之中,美在于倒茶溆水之际,活跃在用者的眼里、手中,愉悦在心里。如果说紫砂壶的把玩确是美,那么,紫砂壶的美,完整的美,不仅有材质美、形态美、色彩美、工艺美,也有“把玩美”。“把玩美”,应该说是紫砂壶艺的“开心果”。”品赏开心果的形象正是紫砂壶“把玩”的境界。六、华彩纷呈紫砂壶的华彩纷呈,我以为来自四点,一是来自其造型设计的无限性,而二来自装饰艺术的丰富多彩,三是来自紫砂泥色彩的创新,四是来自传统手工艺的不断创新的“手的灵性”。说起紫砂壶艺的欣赏性,人们往往只谈其承载着传播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没有看到他仍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我为此曾一再探讨,2014年北京AEPC会上,宜兴国礼紫砂研究所的汪成琼为31位贵宾设计的专用壶,就以传播世界各地文化的艺术实践得以验证。

 

  说起紫砂壶艺的欣赏性,人们往往只谈装饰艺术的丰富多彩,不谈紫砂形制的艺术性。紫砂壶型不仅有时大彬开创的“三大形制”,其自身就洋溢着中华传统造型审美的无穷星空,而未来还有创作的无限空间。汪成琼范伟群吴淑英创作的“国礼紫砂”,陈家稳创作的“文化符号壶”,都不仅在紫砂壶装饰艺术,而且在造型创新上有所探讨、有所前进、有所突破。

  说起紫砂壶艺的欣赏性,人们还往往“重形轻色”。作为造型艺术范畴的紫砂壶艺,百壶一色,百色一壶,几乎成为常规。当代多元文化也呼唤“多样色彩”。面对“多样色彩”的呼声,宜兴紫砂界基本走得是“省力捷径”——不顾饮用安全、不讲茶汤品质,无科学依据地添加化工料。而首先发出“丰富壶色”的台湾的陶艺家,却走了一条“向泥料、向窑火”要丰富色彩之路。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说起紫砂壶艺的欣赏性,人们更往往忽略“手工艺带给人们”的美感,这美感贯通于炼泥、配泥、制作和烧制的全过程,凝聚在指尖的绝技、绝活上,凝结在“把把不一”的形象上。周鹏飞、余仲华、周月清等各自探索出的“一片泥拍出传炉壶”,不仅有传统传炉壶的神韵,而且消除了“泥片拼接处”所留下的淡淡地尴尬。淡淡的接痕消失了,走进眼帘的圆润与饱满,给人以新兴的“疤痕医治”所创造的境界。贺保卫、范文捷变“钢条”印制如意纹为“手工勒制”,更显人文的灵动和艺术的气息。紫砂壶艺的欣赏性在造型设计、装饰手法、色彩探索、手工创新等四方面,都有足够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为什么人人都喜爱紫砂壶?我们曾探讨过紫砂壶艺有三德:宜于茶性以养生,二三节的“发味留香、过夜不馊”,可归为此德。宜于把玩以养心,四五节的“变色韬光、把玩境界”可归为此德;宜于欣赏以养神,第六节的紫砂壶造型设计、装饰手法、色彩探索、手工创新四方面的华彩纷呈,可归为此德。关于这一话题,我曾多角度地探讨过,今天把它们综合起来作以梳理归纳,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