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紫砂壶圆器发展史

时间:2016-11-30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紫砂方器、紫砂筋纹器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演变、调整、发展,蕴育了漫长的紫砂发展史,创造了“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姿态万千的茗壶世界。

  人们评说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往往用“形、神、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四大要素之中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形。形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余三要素。

  紫砂圆器茗壶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宋代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的残片复原器中,其间有一件《提梁式圆壶》,但掘出时已缺盖。

  最有说服力的紫砂圆器完整茗壶当属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吴径墓紫砂提梁壶》。这件紫砂壶是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华门外大定坊油坊桥明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的。提梁圆壶质地“近似缸胎,但较缸胎为细”,呈赤褐色。由于胎泥铁质不匀,氧化气氛不同,壶表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又因与缸器陶货同窑烧成,壶肩处粘附黑红色的釉滴。壶表面涩手。壶身为球形,壶颈是先做好一个圆圈再接壶身的,手工捏制而成,不同于后来的打身筒成型法。这件紫砂圆器茶壶,可以说是紫砂圆器中有证可考的最早的圆器茗壶之一。

  紫砂圆器茗壶发展到明代中叶时已十分成熟,圆器茗壶的造型款式越来越丰富,泥料的配制越来越讲究,成型技法方面,由于改进了“手捏法”和“斫木为模”的制法,创造了“打身筒成型法”,紫砂圆器造壶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九八七年在福建漳浦县卢维祯墓中出土的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0年)“大彬”款紫砂《三足盖壶》,是件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紫砂圆壶传器。壶身圆球形,壶体饱满、丰肩、鼓腹,下腹渐收,口底相当,壶颈上部突兀的圆盖上饰三戟足,翻过来平放是一个下承三足的浅盘,足外侧呈外撇的弧线,内侧为两个连弧,十分别致。《三足盖壶》圆球简练,朴实坚致,素淡清雅,毫无做作,是初涉成熟期的紫砂圆器茗壶佳作之一。

 

仿古

许智萍:《仿古

  《三足圆壶》是明代大家时大彬的经典传统之作。该壶一九八四年在江苏无锡县明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华师伊墓出土,壶身圆浑如玉,三足鼎立,呈乳圆状均衡布局,壶肩处利用正反弧线相切过渡,壶嘴壶把协调和谐,由壶身抛物线胥顺延伸,壶盖抛物线与口盖顺延下至,贯穿连至壶身,从而完成壶体主体的完整轮廓线。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装饰,形制完备,制工精致,淳朴古雅,是一件技艺成熟、雅致古朴的紫砂圆器壶艺典范。

  时大彬的《书扁壶》、《橄榄壶》、《圈钮圆壶》、《龙蛋壶》及同一时代的李仲芳的《海圆扁壶》、徐友泉的《仿古虎錞壶》、徐士衡的《平肩橄榄壶》,邵亨裕的《圆珠壶》,沈君用的《梨式壶》,周季山的《巨轮壶》,项子京的《墨林壶》等等,壶身、壶嘴、壶把、壶钮均以紫砂圆器的造型款式为表现形式,壶形线面屈曲和谐,壶体、圆球匀称协调,壶嘴壶把安排合理,点线面巧妙组合,或气度昂然,或刚柔相济,或粗而不糙,或纤巧灵秀,或气格浑厚,或简练端庄,或工致巧妙,或圆润可爱,或淳厚古朴,或朴巧精致,或稳重古穆,或掘味雅气,壶式层出不穷,泥色丰富多变,寓潇洒于纤巧中,致豪气于粗犷中,凝古重于刚健中,贯线面于融洽中,秀端庄于朴致中,藏神韵于风姿中,构成了紫砂圆器茗壶姿态万千、款式丰富的兴盛局面。

  明末清初,独树一帜的紫砂圆器造型继续发扬光大,影响最大、涉面最广、形制最多的莫过于惠孟臣的朱泥小壶。朱泥小壶选材大都为朱红泥,胎质细薄,色泽鲜丽娇嫩,造型简朴,雅致脱俗,巧而不纤。造型款式上,紫砂圆器朱泥小壶十分丰富,比较典型的有《圆珠》、《梨式》、《平圆》、《水平》、《汤婆》、《线瓢》、《扁雅》等等,这些朱泥小壶小巧玲珑,适度妍雅,通体柔性,姿态艳丽。壶体造型或球状,或半圆,或扁圆,或大圆,或高圆,或矮圆。壶嘴一般采用直嘴、二弯式嘴、三弯式嘴。壶把一般采用外圆内扁的环形把、变异把。壶钮一般为球形、滚圆形。流口、壶口把手一般处理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后来被世人称之为水平壶的前身。惠孟臣的紫砂圆器朱泥小壶后人仿制很多,真假难辨,这是需要鉴赏辨别的。但紫砂圆器朱泥小壶的传统经典造型是品茗人最喜闻乐见的款式型制。

 

  紫砂圆器茗壶在清代期间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经典优秀之作。其中邵旭茂的《旭茂提梁》,方拙的《汲直壶》,杨彭年的《瓢提壶》、《葫芦壶》,邵大亨的《掇球壶》,王东石的《汉铎壶》、《博浪椎壶》,黄玉麟的《雪花提梁壶》,邵友庭的《矮蛋包壶》,均是紫砂圆器茗壶的杰出代表作品。

  《旭茂提梁》呈扁球形,特大圆提梁横跨壶体,犹如长虹,气势宏伟,气度不同凡响,形成特有的紫砂圆器茗壶气度美。

  民国之后,紫砂圆器造型形制不断开拓创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最典型的莫过于程寿珍的《掇球壶》。《掇球壶》以大中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壶身为大圆,壶盖为中圆,壶钮为小圆,按黄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三个圆球均衡、和谐、对比、匀正,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利用各种线形的有机结合,达到形体合理构成后珠圆玉润的完美性。抛物线在壶体、块面上多次使用,正视看,身至嘴,嘴至盖,盖至钮,钮至把为完整的抛物线轮廓。侧视看,身至腹,腹至底足,再至壶把,亦是完整的抛物线轮廓。俯视看,自嘴至身,再身至把,周长一圈,亦是完整的抛物线轮廓。细部看,壶嘴是完整抛物线,壶盖是完整的抛物线,壶把亦是完整的抛物线。可见抛物线的运用在艺人制技运用中已达到十分娴熟的境地。除了抛物线的运用自如,圆弧曲线的运用也恰如其分。从壶嘴到壶身,圆弧曲线自然过渡;从壶身至壶肩、壶口至颈部,圆弧曲线自然过渡;自盖口沿至壶面,圆弧曲线自然过渡;自口颈至肩至壶把,圆弧曲线自然过渡。这些壶体交合处的圆弧曲线的运用自如,使作品达到了紫砂圆器造型十分完美的境地。

 

  现代艺人在总结传统、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将紫砂圆器形制茗壶推向新的高度,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紫砂圆器茗壶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其中顾景舟的《提梁璧壶》、《此乐提梁》、《乳鼎》、《仿鼓壶》等作品,汪寅仙的《曲壶》,何道洪的《疾风》、《玉鼎》,徐汉棠的《掇子》,吕尧臣的《容天》、周桂珍的《春华秋实》等等,多不胜数,姿态万千,都是紫砂圆器茗壶造型中的名品佳作。

  顾景舟的《仿鼓壶》呈腹鼓形,形制简练,集历代圆器简练特性凝练而成。身扁、鼓腹、颈高,母子线口盖吻合贴切,嘴把匀称,姿态质朴,生动自然,整体自嘴至把形成一条气贯全身的流线,相互呼应,气度盎然。主题结构和谐统一,曲线张弛称势,圆弧线自然生动,抛物线贯穿始终,骨架大气,过渡得体,各种线型运用十分恰当,整体产生一种曲折刚劲的张力,圆润可亲,气雅大度,端庄挺拔,是紫砂圆器各种茗壶款式中线型变化处理和造型艺术的典范。

  汪寅仙的《曲壶》气韵生动,通体一条涡线贯穿全壶,曲线流畅至极,状源于蜗牛之生态物状,由抛物线、双曲线、圆弧曲线组合构成。线条处理清晰秀美,身至嘴、身至腹、身至提梁、身至肩,在回旋曲折的几何曲折韵律中产生虚实对比,巧妙地展示了流动的轮廓美。壶身的跌宕,转角的圆顺,凹肩,圆腹间弧曲线的自然过渡,在紫砂圆器壶艺的设计概念上,有着突破性的成就。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