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明清时期的紫砂特征(下)

时间:2015-11-03 来源:紫砂之家

   清代紫泥壶之所的著名匠师见于文献和实物记载的较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初的陈鸣远(1662-1722年),史上称其与供春、石大彬为三大杰出匠师。他的作品“突过前人、不觉纤巧”。事实上,从明万历以后,紫砂壶的(含其他紫砂器)风格,日就巧妍是当时的主要趋势,陈鸣远正式这一风尚的代表人物,努力为紫砂工艺扩大了借鉴和发展的领域,使它的制作门类、制作技艺,特别与文化的结合日益宽广,逐渐给日后的紫砂造成一个完整的工艺体系。这个时期的制壶形成,已趋雅而不俗,使用与把玩共存,大量诗文书法金石盛行于壶体,点缀仅此,实际上市反映文化人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如“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等。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寒信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来借题发挥,以讥趾高气昂的暴富新贵。在这个新领域中他们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胸怀。书画尤其书法已成为紫砂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份。

  雍正、乾隆时期的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也都是著名的紫砂壶作者,还有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鑫、邵玉婷等都曾承制宫廷御器。嘉庆以后的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华、华风祥、许文龙都是当时著名的艺人。道光时期的杨彭年及其妹杨凤年和陈鸿寿、邵大亨则是稍晚的名家。陈鸿寿、号曼生、曾任溧阳县宰,善书画,精篆刻,擅设计紫砂壶样,由杨彭年及其家人制作,也称曼声壶。是留给当今紫砂业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那时至今,其影响了无数的能人巧匠和制壶高手,脍炙人口的井栏石瓢六方传炉合欢等巧夺天工的造型和技艺,至今灿灿生辉。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风卷葵壶》,是紫砂工艺史上最早受人注意的女壶手制作的作品,作品以花瓣点缀全壶,花姿卷翻,形态生动,卷口紧密,泥色和润,艺术造诣极深。邵大亨也是清代杰出的制壶大家,古文献在记载其“君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其掇壶,顶顶及腹,骨肉停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饥,识才为后来居上……”。这里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掇球壶》的不凡工艺水平。从那以后,清代后期由于历史原因,壶艺衰落,名手也不多见,但道光,咸丰期间朱石梅、冯彩霞,同时光绪年间的黄玉麟、陈绶馥、周永福、蒋德林等对当时的紫砂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清代制壶诸家在作品上表现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当时制壶高手,无一不注意书法装饰的积极效果,但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大多数制壶艺人均出身于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的劳动人民,有不少制壶艺人,虽手艺卓越,但不能择笔作书,他们或用印章,或请人代为款署,因此出现了这一方面分工的篆刻家出现,延之至今,经久不衰。

 

汤鸣皋作品:丰韵

  清末的造型风格崇尚古朴,向典雅精致发展,各种式样日趋丰富,远远超过明代。广大的民间艺人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形象,不仅扎根在现实生活中间,还扩展到无限的想象空间,紫砂泥独特的可塑性,启发了人们创造形象的一切事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创造设计的无限空间。紫砂壶逐渐形成了其他陶瓷门类所不可比拟的独特风格和众多的造型门类。有模拟花木瓜果类、模仿古器类、模仿日常用具类、动物类,以及大量的几何形类。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是大批紫砂艺人才华发挥的主要形式,也是争得市场与客户的主要竞争手段。其次,还有泥色的利用和选择,以用于适当的造型和装饰。这个时期形成了极具成就的工艺技术手段,艺人们择泥而作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泥料的认识也拓宽了新的天地,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徐友良,他对于泥土色彩的研究利用、贡献最多。

  紫砂是科学和文化及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紫砂壶的造型、装饰、泥色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关联,往往从某个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及文化追求。明清时期紫砂壶的盛衰和沿革,也证明了这一点,明中期至清康乾时期,它的生存与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它取得的成就和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总结。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