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学院详情

影响明清紫砂壶设计思想的几个方面(下)

时间:2015-06-29 来源:紫砂之家

  三、文人思想对壶体装饰的影响

  明清紫砂壶的刻画装饰是彰显其人文精神的重要工艺手法。而文人雅士无疑是给紫砂壶涂上浓重的文化色彩的重要参与者。明末,在紫砂壶上开始进行书画诗词雕刻,清嘉庆以后。逐渐成为紫砂壶的典型装饰,甚至一度发展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这些诗词、绘画清雅淡远,耐人寻味,极大的拓展深化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许多壶铭都是文人处世哲学及人生态度的体现,使紫砂壶成为文人“以壶寄情”的载体。紫砂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供春之树瘿壶和时大彬制六角壶均在隐蔽部位刻有署名落款;清初,陈鸣远创造了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在清代形成了固定的工序;此后,不仅制壶艺人为追求书法艺术及铭刻韵味而工于书法篆刻,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

  不少文人墨客也介入紫砂壶的制作与装饰。书法多采用楷、行、草、隶、篆等字体,线条或飘逸、或拙朴,内容多选自《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芥子园画谱》等,以体现文人士大夫情操的松竹梅兰、菊、荷、山水、人物或诗词歌咏居多。

  从现存实物可以看到,清代文人、书画家如吴骞、郑燮、黄慎、吴大澄、陈曼生、汪淮等众多文人均曾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代表人物首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士陈曼生,他精于诗文、书画及篆刻,把诗书画印与紫砂壶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许多新奇款式。他与名工杨彭年兄妹等合作造壶,用竹刀在壶坯上题写诗文,雕刻绘画,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曼生壶”。陈曼生创作的紫砂壶铭文意境悠远,典雅隽永。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彭年紫砂大壶铭)“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碧山壶馆藏彭年粗沙方壶铭)正是文人与名工相得益彰的结合,才塑造了紫砂壶所独具的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文人壶”风格。

 

谈跃伟作品:荷韵壶

  四、依时依势灵活求变的设计思想茶具的材质、型制、式样变迁无疑与制茶技术、饮茶方式

  茶道的的变迁与紫砂壶有着必然的联系。紫砂壶的兴起、繁盛是与茶文化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唐宋时期,人们的饮茶方法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属制器为多。到了明代,团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饮茶方法则改为冲泡法,茶壶与煮水的壶分开使用,茶具多选择陶瓷茶具。饮茶方法虽然简化了,但因为泡茶法对茶量、水温等十分讲究,故而对沏茶的重要器物一茶壶—有了更高的要求。紫砂壶就这样兴盛开来。

  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味、茶叶种类的不同,紫砂壶有着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从器形大小上看,大体说来。明万历以前,多为大壶,万历以后,壶形日渐缩小。被奉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所制各式壶均为大壶;万历年间的一代制壶大家时大彬在早期时专仿供春,所做多为大壶,后在他游娄东与著名的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结交之后,“闻陈眉公与琅砑、太原诸公品茶之论”才突破樊篱,改作小壶,这与“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饮茶风气有着重要关系。以后至徐友泉、陈子畦、惠孟臣等皆长于制作小壶。像惠孟臣制作的小圆壶就是华南一带喝“功夫茶”所用的水平壶的前身。

  就细节而言,紫砂壶得出水眼有独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几种形式,这通常因饮茶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明清紫砂壶造型式样的变化也体现了制陶人勇于求变的设计思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康熙年间的陈鸣远,他力变明末的筋纹器形,从寻常生活寻找创作思路,以自然形体人壶,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品类“花货”。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紫砂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筋纹器和花货器形极为丰富,制陶人和参与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现状,极大的拓展了紫砂壶的形式和内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较空阔的壶面上刻画题咏,“光货”类壶型就变得渐趋简单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材也更为广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现象的“却月”、“饮虹”等壶型。

  “素面素心”的紫砂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的紫砂壶,一派繁荣景象,分析明清紫砂壶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那些艺师,那些参与制壶的文人墨客,也不仅是让我们品位那些传世名壶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气质神韵,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与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流于“文化”的表面。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