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学院详情

宜兴紫砂茶壶之石瓢漫谈

时间:2014-08-25 来源:紫砂之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diào)”。“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最早用于煎药或烧水,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

  提到宜兴(古称阳羡)宜兴紫砂壶中的石瓢壶,离不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宋代饮茶盛行,而铫,主要用来煮水。用什么材质为好呢?苏东坡认为砂石的最好,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铜、铁煮水有腥涩味,砂石做的柄不烫手。

  

 

  后世的清代学者震钧(1857~1920)在《天咫偶闻》中也指出砂石的最好,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再往后,晚清翁辉东(1885~1965)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也提到“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苏东坡《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石铫”,是周穜送给东坡先生的。那么,形状又是怎样呢?清代“石铫山房”主人,乾隆年间书画家尤荫(1732~1812),家藏苏轼石铫一个,曾进内府,因广画石铫图以赠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一窥苏轼石铫之风貌。

  画中也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可以看到东坡石铫是提梁样式,让人联想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那个时候东坡先生“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日子过得是逍遥惬意。而清末名士姚鹏图在一幅尤荫的石铫图题裱边“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为我们透露了石瓢壶的来源。另外,曼生壶中有一种“石铫提梁”,也指出了石铫和石瓢的关系,壶身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是说这把壶是用紫砂泥抟制而成,是我们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周穜当初送给东坡先生的那种石铫。

 

  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吸甘泉,瀹(yuè)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制成。煮水的铫,演变为沏茶的瓢,也许就在于同是茶事之用具,容器形状又接近的缘故吧。

  从乾隆年间尤荫的石铫图,到道光年间,紫砂历史进入到了文人参与创作的曼生时期。石瓢壶沿着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一路演变下来,成为紫砂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壶型。而说到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都离不开其制作人:杨彭年。陈曼生和瞿子冶更多的是参与了器形设计与刻画装饰。

  先看看曼生提梁石瓢

  

 

  可以看出,此壶已经形成了石瓢壶三角圆锥形的基本器形。

  桥梁钮与壶身形成完整三角形线条,底三足将壶身托起。流为炮筒。肩饱满处镶提梁把,提梁间虚空比例恰当。材质段砂,颗粒均匀,典雅、质朴。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已经是“瓢”了。

  再看看经典的曼生石瓢

  截盖,壶身呈梯形,显稳重朴实,把为“横三角”,手感舒适,宜把玩。泥质青灰砂,颗粒匀而密,颇佳,整体浑朴素雅。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又是一“瓢”,而且开始彰显骨感。

  到了“子冶石瓢”,骨格清奇,当配以竹子为佳:

  

 

  桥梁钮与壶身呼应,形成完整三角形,但比曼生提梁石瓢的三角形偏矮。压盖,有明显外口沿。流仿佛从壶身中长出来一般,口朝天,遒劲有力。把三角线条更加硬朗,仿佛要弹起来一般,张力十足。材质红砂泥,水色润泽。壶身刻竹枝叠叶,铭“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盦(ān)者。仿梅道人子冶”。

 

  作为紫砂茶具的代表:石瓢壶几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可能正是应了景舟大师的那句话:“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臧”。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官方手机站
小程序